“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座充满诗意与韵味的城市,在新时代超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以垃圾分类为笔,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社区,老党员、楼道长、大学生等志愿者们热心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家庭正确分类;在学校,孩子们从小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成为家庭中的“小小宣传员”;在企业楼宇,垃圾分类纳入日常管理,员工们积极践行绿色办公理念。如今,垃圾分类已深深融入杭州的城市肌理,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场环境革命,更是一种文明素养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转变。2024年,杭州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从政策制度的完善到基层服务的精准,从宣传的多元化到活动的广泛化,都彰显着杭州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未来,杭州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杭州模式’,着力完善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打造更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美丽文明的城市而不懈努力。”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杭州市构建了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杭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地方标准、规范性文件为主干的生活垃圾治理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制度支撑。
近期,《杭州市打造生活垃圾治理样板专项行动计划(2024-2027年)》出台,通过四年时间,以“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环境品质、提升管理能级”为着力点,推进“垃圾革命”提质增效,形成“人人爱分类”的风尚,全面打造生活垃圾治理样板。
近年来,杭州市聚焦补齐设施短板、强化源头分类管控、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前端、中端、末端各环节管理,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前端,全面实施“撤桶并点”,基本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全覆盖。目前,全市居民小区5271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共设置垃圾投放点14815个,并按照便利化、精细化、人性化原则,对遮雨、洗手、照明、擦手等功能进行提升改造,累计改造点位11976个,投放设施、投放环境显著改善。
中端运输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杭州市重塑“直运+转运”综合收运系统;全市1790辆分类运输车辆严格遵循“灰车灰桶,绿车绿桶”原则,实现“桶车对应”分类运输;市民也积极监督,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反馈,保障运输精准。
末端处置已实现了从“填埋为主”到“全量焚烧和生物处置”的历史性跨越。统筹全市10座焚烧设施,启动3座焚烧厂提标改造,推进4座封场填埋场生态治理工作。今年1—10月,全市累计清运生活垃圾385.79万吨,日均12690吨,全部进行分类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
此外,杭州已建成市生活垃圾数智治理平台,实现投放、收集、清运、处置、回收等环节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实时动态监管能力,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整体黏合度。
在杭州,垃圾分类已成为全民行动,汇聚起强大力量。滨江区志愿者街头耐心讲解,萧山区志愿者入社区签承诺书,带动居民积极参与,“人人都是监督员、志愿者”理念深入人心,“垃圾随手分”成为杭州市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明品牌。
主题活动激发公众热情。依托“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精心组织“低碳生活新时尚 分类志愿我先行”系列主题活动,通过“面对面”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垃圾分类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开展垃圾分类短视频创作大赛,该线万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垃圾分类志愿者、市民代表等开展60余场垃圾分类全过程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人数达3700余人;发动1.1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影响覆盖家庭、单位17.5万余户(家)。
培训教育动员落到实处。探索创新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已面向全市国有企业、物业企业、公共机构、工会、环卫保洁企业、社区基层组织等开展专题培训70余场次。
今年以来,杭州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总工会、萧山区、余杭区径山镇和钱塘区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案例,亮点多多,值得借鉴。
积极推动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在机关食堂,倡导文明用餐,开展“光盘行动”;鼓励干部职工自带环保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向机关干部职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局属各办公区域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栏,定期更新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分类标准和环保动态等内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此外,还明确了各类垃圾的投放要求、收集流程和运输方式;严格规范垃圾收集容器的设置,确保标识清晰、摆放整齐;加强对物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垃圾分类管理能力,做到日产日清,杜绝垃圾堆积现象。
杭州市总工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职工群体中开展。在全市工会系统内广泛动员,将垃圾分类宣传与工会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如“班前十分钟”活动、职工书屋创建活动、劳模工匠“四进”宣讲等,形成多层次的宣传格局;通过组织职工参观垃圾处置设施、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职工对垃圾分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提高职工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邀请专家为职工举办垃圾分类培训讲座,针对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垃圾分类问题进行详细解答,传授分类技巧,切实提高职工的垃圾分类能力;为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部分工会组织还设立了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对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职工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职工的环保热情。
萧山区的“四定一撤”模式为农村垃圾分类带来了创新性的变革。在“定点投放”上,依据村庄布局与村民居住情况合理设点,并配备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既方便村民投放,又提升分类准确性;“定时收集”能及时清运垃圾,防止长时间堆积产生异味和污染;利用安装于垃圾运输车辆的GPS 定位系统与智能监控设备,达成“定车运输”和“定位处理”,全程监控运输过程,保障垃圾运往指定处理场所,增强垃圾处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撤桶入户”改善了村庄环境,降低蚊虫孳生和疾病传播风险。
萧山区还为村民建立“智能账户”,村民投放垃圾时,智能秤称重后会根据分类情况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优惠,极大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所构建的“一户三平台”垃圾治理体系,使“户—村—镇—区”四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通过采集、分析和评价每日产生的垃圾分类数据,为精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径山镇的“三层九计”(镇、村、户三个层面,九大具体措施)在全域垃圾分类工作中成效斐然,成为其他城镇学习借鉴的范例。“前溪大妈”“径山大伯”等700余人志愿者队伍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家属积极行动,上门助力垃圾分类。此外,“垃圾分类达人秀”等活动的举办,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普及了分类知识,增强了居民分类意识。
在垃圾收运环节,径山镇也做到精细入微。源头称重把控垃圾量,11个GPS 定位器确保清运车路线规范,大件及工业垃圾单独处置。针对民食民宿、径山寺、农村红白喜事等不同地点和场景,打造了5条特色收运体系,如民食民宿易腐垃圾专线,并与星级评定挂钩。
钱塘区高校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动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浙江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团队研发的“分类助手”手机App,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垃圾分类指导。该App上线后,在校园内迅速推广,使用人数突破万人。师生们只需用手机拍摄垃圾照片,App就能迅速识别垃圾种类,并提供详细的分类建议。同时,校园内设置的智能垃圾分类箱采用感应技术和语音提示,当师生靠近时,自动感应开启,并温馨提示正确投放方式。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效果,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组织“开学第一课”、志愿服务活动和劳动技能岗系列活动,将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杭州市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推广垃圾分类“六全”模式为大前提,立足基层垃圾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达成共识。
如今,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身兼数职、热情投身于垃圾分类事业,既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又是循循善诱的宣传者,还是引领分类新时尚的倡导者。
“塑料袋不能扔到易腐垃圾中,下次要改正”“可回收物不能堆放在地上……”近日,余杭区闲林街道以垃圾分类督查为目标,发动辖区志愿者开展一场“垃圾分类来找茬”行动,通过“找问题”,提高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
在这样的垃圾分类行动中,杭州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关键一环,它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这座城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杭州市垃圾分类的征程中,志愿者服务体系宛如一座灯塔,引领着文明新风尚。其中,首创的星级达人品牌更是熠熠生辉,他们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制定了从一星到五星的标准,激励着众多志愿者积极投身基层生活垃圾治理。如今,半岛体育app全市505名垃圾分类星级达人如繁星闪烁,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从“达人”引领到“人人”参与的美好转变,掀起了垃圾分类志愿工作的新高潮。
王佳,这位萧山区汇宇社区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早在14年前杭州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时,就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她和志愿者们精心谋划、用心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劝导—溯源—曝光—上门—执法”五步工作法。
在劝导环节,他们用心良苦,精心设计了充满温情的《垃圾分类告知书》。为了让劝导更具说服力,王佳动员小区里那些人缘极佳、极具威信的居民担任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凭借着在邻里间的影响力,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态度与居民交流,“这里不能扔,您应该扔到中心公园集置点,如果您不方便,那么我帮您带过去。”“如果您找不到,我陪您 一起走过去。”……每一句话都如春风拂面,从言语上打动了居民,让居民在感动中自觉改变行为。同时,他们借助科技手段,在每一个点位加装监控摄像头,犹如一双双无形的眼睛时刻守护着环境。对于那些反复丢垃圾包的居民,王佳会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带着告知书上门点对点劝导,并让居民现场签署,留存一份。在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小区乱扔垃圾包的现象越来越少,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淳安县屏门乡童家坪村的项桂香,自2011年起投身村委环保卫生工作,同时担任村委委员与村妇联主席。晨曦微露,她便穿梭于村道、溪畔与庭院间,查看溪水是否清澈、有无偷鱼行为、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垃圾分类情况。起初,村民对其工作抵触,她秉持“环保无小事,要善做精品”信念,以自身行动默默坚持。之后,她又组建了20余人的“1+20+X”环保志愿娘子军,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环境整治。在她和娘子军的努力下,村里特色庭院错落有致,乡土气息浓郁,成为屏门乡美丽庭院示范点。她不仅改变了村庄面貌,还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使童家坪村在环保之路上绽放光彩,成为乡村环保典范。
王佳和项桂香的故事,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杭州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体系中分类达人的风采。他们就像点点繁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共同为打造美丽杭州贡献力量。
杭州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注重体系的构建和达人的引领,还注重活动的开展和宣传的深入。结合深入实施“美丽杭州”“无废城市”建设等重点任务,杭州市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
近日,上城区街道在水岸枫亭·幸福驿家再生网点开展了一场“换享新时尚”垃圾分类减量创意集市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与热情参与。活动现场“以物易物”区域,闲置的图书、学习用具、电子文具产品等物品在居民们的手中焕发了新生,通过置换的方式找到了新的主人。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在无形中传递了垃圾减量的环保理念,让环保行动变得既实用又充满乐趣。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生动的垃圾分类课;他们走进社区,为居民们提供垃圾分类的咨询和指导;他们走进农村,向村民们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杭州市还定期举办垃圾分类主题志愿活动,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创意作品展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参与度。
在杭州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品牌的创立成为提升工作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各区、县(市)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总结提炼出了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这些品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和成效。
淳安县的24支“小蜜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分队自 2023年12月1日成立以来,积极活跃在垃圾分类一线。其服务理念“全民齐分类,勤耕不辍为蜂满人间”深入人心。上千余名志愿者经岗前培训、资格测试后上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星级分类达人、督导员和村干部等。每月常规的分类知识宣传活动,如一场场知识的甘霖,滋润着居民的心田。在偏远山区,志愿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他们带着宣传资料和简易分类道具,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区分不同垃圾,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类习惯。
“小蜜蜂”内部常态化的交流表彰活动,激发了志愿者们的积极性。大家在活动中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此外,他们还将版图拓展到餐饮、快递、商超等行业,成立专项宣导队。在餐饮行业,宣导队向餐厅工作人员和顾客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提供环保餐具使用建议;在快递行业,指导网点设置包装回收点,推广绿色包装材料。通过这些努力,全县垃圾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美丽淳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上城区南肖埠社区的绿邻聚落部,由退伍老兵冯志高牵头组建。冯志高在社区垃圾分类初期,积极参与“敲门”行动,逐户宣传。后来,他意识到群众参与的关键作用,于是组建了这支党员志愿者队伍。通过党员会议、主题党课等形式,组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家庭分类晒桶打卡和志愿积分兑换活动,以“党建红”引领“志愿红”。实行“五个一”工作法,在垃圾投放点安排成员现场督导。党员志愿者李大爷,无论严寒酷暑,总是准时出现在投放点,认真检查居民投放的垃圾,耐心指导分类。
团队的常态化巡查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周的巡查涵盖垃圾分类情况、设施设备配置等多方面。在一次巡查中,发现某区域垃圾桶数量不足,及时反馈后,相关部门迅速增设了垃圾桶。社区还开展“最美评选”活动,倡导文明分类。5年多来,开展志愿活动63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500小时。社区新建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成为辖区学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先后接待多批学生、市民学习,如今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达95%,营造了良好的分类氛围。
建德市推行党建统领“楼里微光”做法,组建“一楼栋一红管家”队伍。以“人头熟、威望高、底数清”为标准吸纳志愿者,如热心居民张大姐,在社区里德高望重,积极加入督导队。他们深入寻找分类达人,成立督导队开展入户宣传。在明珠社区,督导队员们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同时,完善议事办事闭环,利用楼栋服务角、小区公示栏反馈处理结果。
社区创新挖掘的“马大姐工作室”“杨阿姨督导队”等垃圾分类品牌,在解决小区环境卫生、垃圾点位迁移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马大姐工作室”积极协调各方,推动了小区垃圾投放点的合理迁移,改善了周边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建德市以社区垃圾治理为切入点,形成良好效应,从全市层面推动了源头减量,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