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日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2020年5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4年半以来,西城区瞄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探索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来自区城市管理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2024年全市垃圾分类考评中,西城区以平均分91.3分获得首都核心区及城市副中心组第一名。西城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又富有特色的垃圾治理路径,让垃圾分类继续向“更精细”延伸,由分类促减量。
在西城,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已经成了“新日常”,这是一场观念更新和习惯养成的长跑。观念不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习惯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培养,这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西城区从区、街道两级搭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今年,西城区垃圾分类指挥部印发《2024年西城区垃圾分类重点工作任务》,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行动细则,对涉及垃圾分类工作的各个部门列出了清晰的指引,明确各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任务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印发了《西城区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方案》,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让生活垃圾分类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重新修订《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指标》,定期召开全区工作例会,强化业务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问题,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5月,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期间,西城区指导金融街街道和什刹海街道分别在金融街购物中心、荷花市场等标志性建筑拍摄“垃圾分类快闪秀”宣传片,并通过北京北站三面翻大屏、君太百货户外大屏等615个城市公共空间点位定期播放,扩大群众知晓度。宣传周期间全区共开展宣传活动800余场,广泛营造宣传氛围,特别是5月20日在月坛街道二七剧场举办的“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为“2023年度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十大责任主体”优秀单位颁发荣誉牌匾,表彰他们认真履行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做好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西城区城市管理委负责人表示,要继续用好城市治理“绣花针”,打好宣传引导、设施建设的“组合拳”。通过开展“分类微课堂、快闪秀、进万家、达人说、志愿百日行”等活动,营造分类活动氛围,展现分类成效,发动全民参与。
“现在大家每天7—9点、18—20点才能投放生活垃圾,这样既有利于生活垃圾精准分类,也便于及时清运。”近年来,月坛街道真武家园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响应。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真武庙路二条的真武家园小区,刚进小区便看到1号楼南侧设置有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整洁有序摆放,上面统一罩有与回收桶等大的蓝色垃圾桶罩。保洁员梁义斌将桶罩取下折好,站在桶站一旁指导居民来此分类投放垃圾。
“现在我负责小区的保洁工作,同时,我也是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当有小区居民前来扔垃圾,我都要提醒他们进行垃圾分类。”梁义斌一边将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细化分类一边介绍自己的工作。此外,垃圾分类投放点周围的保洁工作同样需要他负责。
北京中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真武家园小区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刘忠进告诉记者,在过去,线个垃圾桶,一到夏天,半岛体育注册蝇虫乱飞,气味也很难闻。2021年“撤桶并站”后,小区建立了6组桶站和1个垃圾分类驿站,同时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引导居民从源头做好分类,促进垃圾减量。
“如今的定时定点投放已经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解决了原先散落的塑料垃圾桶容易出现的异味难闻、垃圾散落等问题,看到小区的环境更干净、更舒适,如今大家也都理解支持了。”刘忠进说,最初如何实现定时投放可让物业犯了难,半岛体育注册集中上锁太生硬、黑色垃圾袋罩住不美观,经过社区、物业的集中讨论,物业决定定制一批垃圾桶罩,在投放时间段将桶罩摘下,投放结束后由保洁员将垃圾桶清理干净再罩上桶罩,做好密封。
月坛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朱文胜介绍,真武家园小区生活垃圾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后,极大提高了垃圾和废弃物的回收率、利用率,居民已逐步养成在家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绿色生活习惯。目前居民自主投放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在广外街道,居民装进可回收物袋中的瓶瓶罐罐和废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垃圾”,可拨打电话预约回收人员上门回收。这种服务方式不仅绿色、低碳、环保,还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所谓“低值可回收物”,是指从物体本身来看具有可回收性,但对其回收利用需要付出较高成本,从而导致经济性较差,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进行有效回收的各类废弃物,例如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废旧纺织品、废玻璃等。
“衣服总重5斤、小家电是10斤……”上午10点,蝶翠华庭社区西堤红山中心花园里,居民正拎着大包小包准备称重。仔细查看,有衣物、家电及杂志报刊等,且均已分类打包。“天冷了,又该换季了,家里很多衣服扔了可惜,留着又占地方,能回收利用,真是太好了。”家住蝶翠华庭5号楼的王宏是社区“一袋式”回收活动的“铁粉”,2年来,仅他家送来的可回收物品就近百斤。
这样的资源回收活动,社区每月集中举办一次,活动前,会在西城家园、各网格居民群发布便民通知,对于家庭情况特殊的居民,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我们从2022年开始,就尝试引入了‘一袋式’回收与中转站相结合的运行模式。”西城区广外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贾佳告诉记者,目前,每天收集到街道中转站的低值可回收物约达5吨。另外,广外街道还开展“以瓶换桶”活动,物业可用相应玻璃瓶兑换垃圾桶,目前已经收集玻璃瓶十余吨。
“‘一袋式’回收这一创新方法降低了居民回收物品的难度,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贾佳说,今年初,广外街道根据各社区低值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的实际产生量情况,精准设定各社区的集中回收频次,并通过社区申报、统一协调的方式,确定各社区的投放日时间,形成“回收日历”,保证街道每天都有类似活动举行,每个社区每个月都有类似活动开展。
目前,西城区广外、陶然亭、椿树、西长安街、新街口5个街道已完成试点体系建设工作,通过“一袋式”上门回收、集中投放日活动、分类驿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低值可回收物”便捷回收。
在人来人往的金融街街头,一辆特别的“公交车”每天清晨会按时按点前往目的地,这是一辆厨余垃圾的“公交化”收运车辆,以固定时间、固定线余户商户的厨余垃圾,每天有50多吨。
司机选择路线出车后,车辆通过地图引擎获取路线实时拥堵情况和经过的红绿灯,并结合历史收运数据对路线上的收运主体进行大数据分析。车辆距离线分钟的路程时会给对应主体绑定的微信上发送第一次消息通知,距离5分钟时会发送第二次消息通知,确保商户及时出桶回桶,有效解决了垃圾桶在街道长期滞留的问题。
“过去垃圾收运时间都是固定在晚上,有些餐饮企业的垃圾在路边摆上大半天时间才被清走,其间还会发生垃圾满溢、污水横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投的情况。”区城管委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赵平宇介绍,西城区自去年年底创新开展“公交化”收运模式,采取GPS定位技术,可精确实时获取收运车辆轨迹。餐饮单位通过“公交化”小程序预知车辆到达时间,及时推桶收桶,由原来“桶等车”变为“车到桶出、车离桶撤”的即时收运模式,减少了垃圾桶外摆、异味对市容环境的影响,推进辖区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收运过程中还会对垃圾进行自动称重,数据在小程序端同步显示,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垃圾处理量与收费挂钩,这让商家们更加注重厨余垃圾分类的精细化,做到控油、控水,从源头上推动了商户的垃圾减量,提升了垃圾分类效率。”北京环雅丽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道。
厨余垃圾“公交化”收运模式通过合理规划路线和调配车辆,解决了“车等桶、桶等车”的弊端。截至12月2日,全区已上线家商户实行了“公交化”收运,绑定率达到100%。“公交化”收运还有效减少了厨余垃圾街面滞留,减少了街面垃圾桶外摆现象。临街垃圾桶做到了及时“退街还店”和“车离桶撤”,进一步改善了厨余垃圾桶长时间滞留对市容环境的影响。
物业在生活垃圾分类中不仅是执行者和监督者,更是推动社区环境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通过物业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西城区目前已有8个街道制定物业激励措施,每月开展评选并给予优秀物业物资奖励,有效激励物业履职动力。
为有效提高街道垃圾分类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街道垃圾分类效果,努力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金融街街道每月组织物业公司代表召开垃圾分类点评会,评选最佳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于表现出色的垃圾分类责任人,街道会颁发“垃圾分类优秀责任人”“环保先锋”荣誉称号。
“对于表现出色的垃圾分类责任人,我们还会在社区、单位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通过公告板、电子屏幕等方式,对垃圾分类责任人进行公开表扬。对于优秀的物业企业,街道还会提供如分类垃圾桶、分类标识、宣传册(页)、环保购物袋等必要的设备,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光辉介绍,通过评选对辖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阅,进一步激发各物业服务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负责丰汇园社区物业管理的北京丰汇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刘丹多次被街道评为“垃圾分类优秀责任人”,为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她除了要保障小区的保洁员每天早晚到各桶站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还会积极组织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与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居民的生活当中,成为大家的日常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