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该如何找准切入点?
今年2月,广西“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创新发展的强烈信号——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数字技术展区,AI机器人与观众互动。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其背后是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依赖、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实现生产力的焕新。
在梧州市金海不锈钢有限公司,120万吨不锈钢固溶及制品绿色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设备“火力全开”,700多米的生产线个人便可掌控全场。通过打造数字化智慧工厂,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10%。
在柳钢防城港基地,智能制造中心成为“最强大脑”,从铁矿石进入港口,到百炼成钢,再到钢材离港,整个生产流程精准掌控。
在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人形机器人已在生产环节大显身手。为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东风柳汽设计了18个应用场景,聚焦安全巡查、质量监测、物流配送及搬运、上料、装配等环节,进一步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7家、智能工厂338家、数字化车间277家。
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人工智能+”带来的智造之光,激发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也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开辟出转型发展新空间。
近日,在广西水南高速上,一辆工程车缓缓前行,车内的自动化机械手臂灵活旋转,连续不断地抓取一个个警示锥桶,平稳放置在道路间。
“这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锥桶收摆机器人,可以实现锥桶无人摆放、回收、存储,无论是摆放速度还是产品性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湘柠告诉记者。
全自动锥桶摆放机器人实现全自动收摆功能。图源: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微信公众号
瞄准智慧交通产业的前景市场,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企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一系列智能装备研发生产。2024年,凭借着在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力,企业签约合同总金额近40亿元,较2023年翻一番。
当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我区机器人、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新产业风起云涌。2024年,全区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1倍;规模以上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研究和试验发展、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7.7%、32.2%、33.9%、15.8%。
“今年,我区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一行一策’推进优势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同时,围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产业,着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永超表示。
2月28日,桂中腹地来宾,优势产业串珠成链集群发展标志性项目泛铝件(来宾)制造项目正式签约。
项目将依托广西投资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构建起“铝水供应—精深加工—终端应用”全产业链闭环,推动生态铝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先进装备制造集群、电动自行车集群协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广西铝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基地总装车间,一辆辆新能源微型卡车即将下线。黄蕊 摄
激发“链”锁反应,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产业链提升,可以产生产业发展的倍数效应。
目前,我区已编制和深化产业布局全景图,明确19条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企业、项目、链条、集群为发力点,推进强企补链扩群。
首府南宁,在比亚迪、多氟多等“链主”企业强势带动下,新能源产业“延链开花”,一批电池铝箔等配套项目纷至沓来,南宁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
广西弗迪年产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徐天保 摄
工业重镇柳州,借助“一二五”工程和“龙行工程”两大标志工程,加快形成产业链龙头带动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一二五”工程自主产业链项目赛克科技年产值、昊菱科技年营收双双破百亿元。
北部湾畔,华谊、中伟、恒逸、桐昆等百亿级重大石化项目纷纷落户钦州港,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强势而起;
低空经济产业链初步成型,涵盖研发、制造、运营等多个环节,链上企业约120家……
一个个蓄能聚势的产业集群在八桂大地崛起,重塑着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2024年,我区机械装备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区3000亿级产业3个、2000亿级产业4个,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半岛体育注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
近年来,广西钢铁加快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获“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称号。图为广西钢铁智能激光切割制样设备。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苑长军 通讯员 文阳 摄
立足广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今年,我区将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串珠成链”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打造若干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先进制造业集群。
3月4日,走进位于柳州市柳北区的广西飓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多道工序,不可思议地在2寸大小的晶圆上流转,经过繁复的操作,将数万颗激光芯片集聚在一片晶圆上。在这里,每一次的切割和打磨仿佛都在为高质量发展奏响别样的奋斗乐章。
“产品的自主可控,靠的是科技创新的力量。”该公司副总经理蒋盛翔介绍,团队经过20多年的克难攻坚,研发出一整套独创的、全新的晶体外延技术,攻克了氮化镓激光芯片的制备工艺与封测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蓝、绿光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进口替代。
2024年,我区出台《广西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绘就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线图,力争实现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
“尖锋”行动稳打稳扎。首轮科技“尖锋”行动顺利收官,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七大领域累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20项,突破重大技术254项。首次实现汽车面板区内生产,涌现出我国首条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等十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由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条民用航空子午线飞机,并在桂林两江机场试飞成功,实现了我国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零的突破。何平江 摄
科技成果转化可圈可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比国家规定高20%。设立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成功举办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机构对接会。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新备案专利产品增长74%。
2024年9月公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我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1.79%,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广西将实施科产融合“六个一”行动,突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行一个重点产业,编制一张产业链创新图谱,实施一个科技重大专项,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建设一个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同时,继续实施新一轮科技“尖锋”行动,力争部署推进10项产业链创新科技重大专项,攻关100项以上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不仅是解码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全国政协委员、来宾市副市长杨远艳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一组数据展现来宾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成果:2024年,来宾市钙基新材料、食品加工业规上产值均突破100亿元,金属新材料产业规上产值达240亿元,林木加工产业规上产值突破180亿元,绿色化工、现代纺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均加快发展。
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杨远艳分享了产业的创新密码:引进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制糖及综合利用、铝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如今,“糖业+数字化”行动在来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方全力攻关良种繁育、糖企技改、延伸产业链条,老产业终于长出“新枝”、发出“新芽”。
“铁山港区坚持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绿色化工、金属新材料、高端纸业、硅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生态铝、海工装备产业齐头并进的‘5+2’临港产业集群。”全国人大代表、北海市铁山港区委书记莫华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莫华福介绍的一组数据中,可窥见产业集聚发展催生的大能量:2024年,铁山港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73.21亿元,其中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95%。
“近年来,上汽通用五菱大力实施‘一个实验室,两个百万,五个百亿’新能源发展工程,通过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的创新引领,支撑两个百万产品群加速升级,带动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姚佐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一二五工程”,公司实现从底层技术、全套产业链到高价值产品的全方位布局,为新能源汽车的长效发展与普及提供坚实动力。
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无人驾驶的新能源物流车在企业园区内转运汽车配件。黎寒池 摄
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累计产销量超3000万辆,是首个达成此目标的中国品牌车企;新能源累计销量超254万辆,居全球前三;新能源销量占比超50%,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当前,工业与数字化、人工智能加速融合,行业领军企业要发挥技术、市场积累优势,推进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3月7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大师、数控车工特级技师周颖峰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周颖峰介绍,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国企,柳工发挥自身技术和市场积累优势,将多年沉淀的产品故障维修记录、维修手册、操作手册,注入大模型,结合车联网数据,打造了行业首个AI故障诊断与维修专家“柳小元”,并致力于打造覆盖“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智能生态系统。